農工黨提議:引入淡化海水緩解京城“干渴”
2013-05-13 21:58:29
水是生命之源,但“僧多粥少”,現有淡水資源越來越難解眾人之渴。今年的政協會上,水資源問題依然是提案名單上的焦點議題,而海水淡化被越來越多的委員們寄予厚望,視作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農工黨更明確提議,將海水淡化作為京津冀重要水源,引淡化海水進京。
“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的水資源增量措施
“淡化海水,是京津冀水資源戰略和現實的雙重選擇。”農工黨提案中這番總結的背后,是這樣一張水資源短缺地圖:目前,北京、河北人均水資源量約300立方米,天津人均量為160立方米,低于國內平均水平,更遠低于國際公認的1000立方米用水標準,屬于嚴重缺水地區。作為首都,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和城市化不斷提高,北京及周邊地區用水需求卻逐年遞增,地下水采集嚴重過量,水資源缺口越來越大。
“南水北調”工程無疑將一定程度緩解缺水現象,但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它并不能完全解決京津冀地區的缺水問題。根據2010年出爐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30年,考慮“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線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國11個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屆時,在社會用水需求剛性增長的情況下,京津冀本地水資源形勢將更加嚴峻。
此時,海水淡化工程的可貴就凸顯出來。九三學社同樣提議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正是基于“海水淡化是‘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不受氣候影響’的水資源增量措施”,在增加水資源總量的同時,還可以改善供水水質,提高供水安全,完全可以成為區域供水的重要水源。
淡化成本可能低于“南水北調”
海水淡化的可行性有多高?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研究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經過多年發展,技術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千噸級和萬噸級示范工程,成為世界上完全獨立掌握海水淡化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目前全國海水淡化產水能力已從10年前的不足3萬噸/日提升到了約60萬噸/日,三年內,這個數字還有望達到220萬到260萬噸/日。
此外,由于海水淡化生產的是優質淡水,可供人直接飲用,還有助于提升現有水資源的品質和安全水平。目前,天津20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和河北曹妃甸5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均已投產,其產能規模進一步擴大后,完全可以成為京城的重要水源。而且,天津濱海新區以及河北曹妃甸、黃驊都建有大型火力發電廠,具備電水聯產、進行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建設的條件。農工黨建議,如果在上述地點建設大型海水淡化廠,除部分淡化水本地自用,其余部分可用管道輸往北京,不僅可解決北京水資源短缺,還能解決沿線的供水不足問題,“如能實現科學運作,其成本有可能低于‘南水北調’工程”。而且由于海水淡化投資周期短,可以根據用水需要靈活調整淡化規模,有利于發揮資金的效益。
設立專項資金拉動淡化水市場
海水淡化也并非萬事俱備。農工黨與九三學社在提案中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潛在桎梏:價格。
目前我國水的價值與價格背離短期內難以調整,以北京市為例,市民用水價格為4元/噸,而海水淡化成本就在4到6元/噸,合理售價約7.5元/噸,淡化水價格將在一段時間內高于城市綜合水價,幾成定局。也就是說,單靠企業通過市場化手段來推動海水淡化產業,勢必十分困難。
此外,如何嚴格深海取水、如何處理排水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間的平衡、淡化后的濃鹽水如何有效綜合利用、淡化水進入管網后如何監測和監管、地區間如何協作以確保居民用水安全等,都需要進行系統規劃。
農工黨特別建議,針對價格因素可能帶來的發展阻礙,可以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項資金,對海水淡化進行補貼。補貼對象分三種:一是水管網企業的接納水補貼;二是海水淡化生產企業的水產品補貼;三是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研發補貼及國產首臺套裝備贖買。通過補貼,一方面推動海水淡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有效推進我國的水價改革。
考慮到自主海水淡化產業發展的緊迫性,提案還建議在專項資金啟動前,借鑒日本等國的成熟經驗和做法,國家盡快投入資金,實施單機規模2萬噸/日以上自主大型低溫多效蒸餾和反滲透兩大主流海水淡化技術的工程驗證。通過國家投入及引導,培育人才隊伍,提升技術能力,形成產業。同時行業主管部門盡快建立淡化水監管體系,保證供水安全,讓人民早日用上放心水。